资讯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信息

中国对外投资:疾风劲草 向“新”而生

发布时间:2022-10-10   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中国商务新闻网  新冠肺炎疫情仍未远去,国际投资合作依然面临着重重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却逆风上扬——数据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自2020年首次位居全球第一后,2021年进一步增加至9366.9亿元;今年前8个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927.6亿元,同比增长7.2%。

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9年间不断走向深入,以及今年年初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布局提供了新机遇、新空间,进一步推动中国对外投资稳中有升、持续增长。

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占比不断提升

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市场,在中国对外投资总额中的比重稳中有升——记者梳理数据发现,2019年占比为13.6%,2020年升至16.2%,2021年进一步升至17.9%;今年前8个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39.5亿美元,同比增长8.2%,占同期总额的18.6%。

今年3月,海信集团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市政府签订协议,海信将在未来两年为该市打造一套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助力大幅提升当地管理公共交通的能力。这是中国技术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公共交通网络建设的又一突破。

5月,海螺集团在中亚地区投资的首个项目——乌兹别克斯坦卡尔希海螺日产32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建成投产。7月底,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海螺日产6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顺利开工。

海螺集团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输出国内先进技术和装备,建设绿色标杆工厂,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广泛应用于中老铁路、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琅勃拉邦水电站、老挝金三角经济特区、暹粒—吴哥国际机场、德佐国际机场、MITT国际货运码头、缅甸仰光—达拉大桥等一批重大项目,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地改善了当地的产业、交通、能源、物流环境,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培养了专业技术人才,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魏浩对国际商报记者说。

RCEP打开对外投资合作新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外国投资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今年RCEP的生效实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直接投资增长,为企业“走出去”带来新机遇。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金蕾分析,首先,RCEP的实施对农业领域的重大利好有助于进一步扩大中国优势农产品的对外投资。例如,在RCEP框架下中国与日本首次达成关税减让安排,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其次,RCEP的实施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有力支撑,推进区域产业链布局优化。例如,在RCEP助力下中国与日韩的新能源汽车、电子产业等高新技术行业将进一步加强产业联系。最后,RCEP对关税的减免有利于贸易壁垒的削减,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服务机会。例如,金融行业可以深度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如在新能源、数字经济、节能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动金融机构可持续投资布局和行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机遇与挑战往往相伴相生。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卞永祖坦言,一方面,全球新一轮加息潮来临,导致全球金融风险上升,中企“走出去”可能面临更多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在全球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RCEP的生效实施在促进对外投资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也对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碳排放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如何加强多边技术合作,提升碳排放效率,平衡好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共同推动成员国可持续发展,也将是未来中国对外投资合作要考虑的重点。

金蕾建议,在“双碳”目标下,政府及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行业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的相关发展规划和激励制度,鼓励“走出去”企业秉持可持续投资理念,对外投资项目要更加关注产业结构优化、绿色科技创新、碳足迹管理等领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