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投资 |
当前位置:首页>境外投资 |
当心!中企并购要防范这四种风险
发布时间:2022-01-14 文章来源:中国贸易报
全球并购热还在延续。Dealogic的数据显示,全球并购交易额首次突破5万亿美元。截至12月16日,并购交易额增长63%,达到5.63万亿美元,超过了2007年4.42万亿美元的记录。在这其中,当然少不了中企的角色。
但中资企业在全球并购热潮下面临的风险也不可小觑,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外政府部门的并购审查风险。12月13日,芯片厂商美格纳公开声明称,中资背景的智路资本不再收购美格纳,原因是这笔收购案不能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批准。不只是美国,根据新的英国《国家安全和投资法》,从人工智能到能源等17个行业的公司从明年1月起将必须向英国政府申报外国收购或投资事项,届时预计英国政府部门将加大审查力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美国等国家的企业对收购英国企业资产很有热情,也会遭遇不小的阻力。
第二项风险是追逐热门行业带来的种种负作用。在这一轮全球并购热中,科技和医疗行业大热,例如12月13日医疗巨头百特国际宣布已完成对 Hillrom公司的收购。当中企在选择跨境并购的行业和目标企业时,如果只是从众,跟着大家去追这些热门行业,一方面会导致这些热门行业企业的售价进一步攀升,明显增加并购成本,另一方面会遇到较多竞争对手,增加并购难度。这就启示中企,在做跨境并购决策时,要更多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多从完善产业链布局等务实角度考虑,不能过多地受热门风向和同行的影响,以免成为追热门种种负作用的承受者。
第三项风险是中企“抄底”时要充分考虑自身承受能力和消化能力,不能成为反受其困的“接盘侠”。疫情对全球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破产、重组成为常见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中企和外企喜欢以便宜的价格“抄底”并购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等待该企业及该行业中长期里复兴,从而获得非常可观的收购回报。只不过,被“抄底”的企业存在多种情况,一部分被“抄底”企业确实未来尚有复兴的潜力,而另一部分被“抄底”企业则复兴无望,谁接手就注定成为被套牢的“接盘侠”。对此,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启新特聘教授肖文告诉笔者,对于一些目前遭受疫情冲击,但未来政府补贴将逐步取消的行业,中企抄底并购时应该注重防范风险。中企在“抄底”之前先要充分评估自身的资金实力、承受能力、消化能力,不能眼见其他企业积极“抄底”就迫不及待地出手。一旦判断出自身实力支撑不起某笔中长期“抄底”并购,中企应果断住手,防止因“抄底”被困住。
还有一项风险是,中企在并购之前要对“中国溢价”做好准备,避免和多家中企扎堆内耗。在中企跨境并购交易中,存在着“中国溢价”,即一项潜在的并购目标企业原本没有那么高的估值,也没有那么抢手,因为多家中企的扎堆收购而水涨船高,最终中企付出的收购成本远高于目标企业的合理价值。更有甚者,一些深谙此道的国外企业,甚至在只有一家中企对其有收购意愿时,故意多找几家中企来“凑热闹”,进而大幅度拉高收购报价。疫情让企业和人们更加冷静,在疫情下中企要想不再继续做“中国溢价”的受害者,应当在收购行为中保持低调冷静,尽量不高调宣布,不营造对某家目标企业志在必得的氛围,保持更大的弹性和灵活度,给自己留足后路和台阶。这样一来,当一家企业发现多家中企扎堆收购一家目标企业的情况已出现,发现目标企业的报价已经严重偏离合理水平时,就能够及时抽身放弃,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